近日市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工作主体变更有关事宜的通知》,批准将原大连港东部地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和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为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同时进一步明确职能,由此拉开东港商务区实行公司化运营的序幕。
新组建的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承担东港商务区剩余部分区域开发建设工作,代表市政府承担东港商务区国有资产管理,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开展土地和项目招商,推进产业发展;负责区域生态建设、保护和环境管理;协调开发建设单位相关工作。
《通知》明确了该公司代表市政府作为区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维护和运营。这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项目包括:综合管廊、音乐喷泉系统、雨水回收渗透系统、80米宽景观带、永久护岸围栏及观景台围栏、地质及岸坝实时监测、变电所、安保监察、环卫扫保、海域及岸线垃圾油污清除设施,以及相关水、电、油和现场车辆维修费等。
根据市政府部署,今后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将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包括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科学调整区域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土地项目招商、大力推进在建工程建设、推动功能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强化环境整治、营造大开发氛围、搞好管理服务等。对此,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新表示,多年来我市对东港商务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百亿元,借着市委、市政府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他们将加大力度盘活并有助于保值增值这些国有资产。对内实施经营权转让;对外加大招商力度。作为首次试水,停车场经营权已经通过招标,顺利引进专业队伍市场化运营。目前,国际游艇港经营权正在面向国内外招标,已有多家知名企业伸出橄榄枝。日前赴沪招商中,与投资20亿元的能源产品结算中心成功签约,这一项目可带来2000亿元交易额。此外,还将加快推进文化、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以国际会议中心为窗口,建立起了“连沪”文化圈,同时,区域内还将建设海陆空全方位实时大数据体系,力争成为“国家级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为其他沿海商务区提供智慧城市样板。
■短评
对接市场,种好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在长春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而几乎同一时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大手笔、酝酿多时并备受瞩目的一项体制机制改革:将原大连港东部地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和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为大连东港商务区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相信伴随着东港商务区实行公司化运营,将更好地无缝对接市场,为大连种好体制机制创新这块“试验田”。
改革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深化改革更难。但是,“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迎难而上,冲破束缚,创造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东港商务区的整合组建绝不是简单的改名换姓,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面向全国、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体制机制顶层设计,这是一项大连审时度势、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这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贯彻中央部署的举措,这更是区域经济快速提升的信号。
借助大连东港商务区实行公司化运营的东风,东港商务区将打开大门、放活市场,呈现出资本洼地效应。近日从区内停车场到游艇港的经营权招标出让,迅速吸引了各路资本快速集结,一场“投资风暴”正在东港商务区蓄势待发。同时以国际会议中心、国际游艇港为龙头,带动了商务区文化、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壮大。而这些变化只是一个开始。将东港商务区实行公司化运营,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可以更好地盘活和再生区域内的国有资产,给东港商务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使其迸发出巨大活力。